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增进教职工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学院号召教职员工积极参加“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是学院“强师·铸魂”师德师风建设品牌项目之国学培育系列活动之一,现将暑假期间教职工参加活动的优秀作品予以展示。
优秀作品一: 太行古建的新生之路:长治观音堂文化旅游发展实践
作者:连 洁
一、观音堂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状分析
我的家乡山西省长治市,有一座观音堂,她始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距今已有440余年历史,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太行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间宗教建筑之一。
今年,趁着暑假的时间,我再次来到了这座观音堂。她坐东向西,现存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整体布局呈现“前疏后密”的明代寺庙规制特征。她的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山门、香亭、观音殿三大核心建筑,两侧辅以钟鼓楼及南北配殿,构成严谨的对称格局。其中,观音殿为正殿,广三间深两间,采用单檐悬山顶,殿顶覆盖黄绿两色琉璃吻脊,纹饰以蟠龙与西番莲为主,属明代原构遗存;门楣之上“观音堂”鎏金匾额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诰封兵部侍郎郜钦所题,字迹遒劲,见证了建筑的历史纪年。
观音堂是悬塑艺术与三教融合的巅峰呈现。观音殿内现存约500尊泥质彩塑,以“圆塑、悬塑、凸塑、贴塑”等多元技法构建了三维立体的宗教艺术空间,被誉为“海内悬塑之冠”“明代悬塑珍品”。殿内500余尊塑像将佛教的“灵山一会”、道教的“仙乐缥缈”、儒家的“圣贤谱系”熔于一炉,甚至包含孙悟空、猪八戒等民间文学形象,形成“神佛大全”式的信仰图谱。
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堂以“建筑—彩塑—文化”三位一体的完整性,为明代宗教艺术、建筑技术及社会思想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其“海内悬塑之冠”的美誉,实乃对中国古代工匠智慧与文化包容精神的最佳诠释。
二、观音堂文化旅游发展历程:从“小众”到“网红”的转变
1.历史时期的“养在深闺”状态
虽然观音堂是太行地区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明代古建,但是在历史时期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状态。2001年,观音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文化价值获得官方认可,但这一身份并未立即转化为大众关注度。
大约在2010年左右,我曾购买过一张长治旅游一卡通,免费旅游景区上标注了观音堂,我到这里游玩过1次。那是一个黄昏时分,500多尊泥质彩塑,或是横眉、或是怒目、或是狰狞,加上观音堂里寥寥无几的游客,竟让我有了一丝害怕的感觉。据当地居民回忆,20世纪40年代其曾在观音堂内念书,彼时古刹被用作学校,殿内塑像因“呲牙咧嘴”令儿童感到害怕,从这一细节来看,观音堂在历史时期曾经承担着宗教与教育功能。据官方消息,2024年五一假期,观音堂正式对外开放,此前数十年间,其保护与管理工作主要依赖文保工作者与少量志愿者,未进入规模化旅游开发阶段。
2.新时代的“人山人海”状态
2024年完成数字化采集的观音堂正式恢复开放,开放首日即吸引全国2000余位游客沉浸式体验,标志着流量转化的开端。同年国庆假期,其接待量达到72400人次,景区入口排起百十米长队,甚至出现“排队三小时,参观三分钟”的现象,当地文旅部门不得不呼吁市民“让景于客、让位于客”以保障游览秩序。
2025年的暑假,乘着观音堂的热度,我再次走进了观音堂,相比于2010年的走进,这一次我用了40分钟,因为门口长长的蛇形队伍,让进入观音堂不再那么快速,排队的人群中,还有一些专程从北京、天津等地奔赴观音堂的人。这一次,我通过“沉浸式体验、交互式打卡”体验了游戏场景,观看了数字悬塑,在人流涌动中欣赏悬塑也不再感到害怕,只想趁着室内还没有禁止拍照,多留下一些珍贵的照片。
三、观音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观音堂的文化生命力延续,离不开文保工作者跨越时空的接力守护。这种守护既体现为个体生命对文化遗产的赤诚奉献,也展现为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创新融合,共同构筑起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坚实屏障。
基层文保工作者的坚守构成了观音堂保护的第一道防线。抗战时期,观音堂三尊菩萨塑像遭国民党哨兵破坏,是我们的文物工作者,依据史料记载,耗时三天三夜完成修复,使塑像风格与原作浑然一体。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浪潮中,文物工作者以“保管不在,开不了门”的机智谎言,阻止了红卫兵对彩塑的冲击,为后世留存了完整的明代艺术珍品。
除了物质层面的保护,文化传播的内生动力同样关键。2001年,观音堂的讲解员从建筑细节与彩塑艺术特点切入,将观音堂讲解内容从最初的几分钟系统扩充至半小时以上。她通过梳理建筑形制、彩塑题材、工艺技法等维度,首次完整呈现了观音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使静态文物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叙事。
2023年10月,长治市联合浙江大学采用“考古调查+技术融合”的严谨路径,对建筑与彩塑开展全方位数据采集,转化为高精度数字模型,实现了文物“形”与“魂”的永久保存。这种“传统+科技”的守护模式,既延续了文保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又通过数字化手段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文物不仅得以物理层面的延年益寿,更能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跨越地域与时间限制”的文化共享,为观音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核心支撑。
四、《黑神话:悟空》对观音堂旅游的影响
作为2024年现象级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与视觉化呈现,成为长治市观音堂文化旅游“破圈”的关键外部驱动力。该游戏全球首三天销量达840万至1000万份,同时在线玩家超100万,其核心场景设计通过3D扫描等技术,对全国36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还原,其中山西省独占27处,观音堂作为长治市被纳入的国保古建之一,其明代悬塑艺术在游戏中得到高度复刻。
游戏中“旧·观音禅院”场景设计尤为典型:玩家需通过敲响三口钟开启隐藏关卡并挑战金池长老,这种沉浸式体验使玩家产生“虚拟与现实界限模糊”的感知,直接激发了“亲临现场验证游戏场景”的探访欲望。
面对游戏带来的流量红利,山西文旅部门迅速响应,以游戏IP为纽带打造“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线路,将观音堂列为核心打卡点,实现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数字IP的跨界融合。《黑神话:悟空》的现象级热度为观音堂带来了文旅流量的颠覆性增长,观音堂“借势IP+精准运营”的模式,不仅放大了观音堂的流量效应,更带动长治崇庆寺等同类古建景区客流量的增长,实现“单点爆红”向“区域联动”的升级。
五、中小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启示
长治观音堂的文化旅游发展历程,深刻诠释了“偶然爆火-必然价值”的辩证关系。《黑神话:悟空》的流量引爆是外部偶然因素,使其从“养在深闺”的文物古迹迅速跃升为“流量明星”;但这一转变的根本支撑,在于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文保工作者的长期守护所构成的“必然价值”基础。文保工作者的数字化保护探索、民间力量参与的长期守护,则为这份价值的传承提供了物质保障,使其在流量到来时能够以完整、鲜活的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
观音堂作为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开发结合的典型案例,其发展实践展现了文化创新传播的突破性成果。文化遗产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本质是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共生。唯有坚守“保护为先”的底线,激活“创新赋能”的动能,才能让诸如明代悬塑这样的文化瑰宝超越“网红”标签,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持久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华彩永驻”的活力。
优秀作品二:访谈京剧艺术传承的的情怀
作者:李晓琼
欢迎广大教职工继续挖掘家乡传统文化,分享大家的文化之旅。